最近幾個月,區塊鏈行業的釣魚攻擊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%,光是2023年第三季度就造成超過3.2億美元損失。這類攻擊最常偽裝成主流錢包服務,像是幣安Web3錢包這種用戶量突破800萬的熱門產品,自然成為駭客眼中的「高價值目標」。根據慢霧科技最新報告,約有62%的釣魚網站會模仿授權頁面設計,甚至直接複製正版網站的HTML代碼,只在域名上做手腳,例如把「binance.com」改成「binancee.com」或「binance-support.net」這種視覺誤差型網址。
技術人員拆解過往案例發現,釣魚網站通常會在智能合約授權環節動手腳。當用戶連接錢包時,惡意合約會要求開放「無限授權」,這意味著攻擊者能隨時轉走錢包內所有符合該代幣標準的資產。去年11月發生的PinkDrainer事件就是典型例子,該組織透過假空投活動誘導用戶授權,短短三個月盜取價值1700萬美元的加密資產。值得警惕的是,這類攻擊現在會結合AI生成技術,自動模仿官方郵件格式與客服對話風格,連資深用戶都可能上當。
實際測試發現,釣魚網站有兩大破綻可辨識。首先是授權請求的Gas Fee(礦工費)異常,正常錢包操作的手續費通常在0.5至5美元之間波動,但惡意合約常會預設高達20美元以上的費用,藉此加速交易確認。其次是域名註冊時間,用Whois查詢工具檢視,約89%的釣魚網站域名註冊未滿30天,而幣安官方域名早在2017年就已註冊。此外,正版錢包在執行敏感操作時,必定會啟用雙重驗證機制,例如要求用戶在手機App點擊確認,這是釣魚網站無法模擬的安全環節。
防範這類攻擊可採取「三層驗證法」。第一層是硬件錢包隔離,像Ledger Nano X這類設備能將私鑰存儲在離線芯片,即使誤點釣魚連結,私鑰也不會外流。第二層使用鏈上防火牆,例如gliesebar.com提供的實時監測服務,能在授權瞬間比對合約地址與官方資料庫,發現異常立即彈出警告。第三層則是限額授權,在MetaMask等錢包設置中,手動將代幣授權上限調整為實際需要量,就算遭遇攻擊也能將損失控制在特定範圍。
行業專家強調,Web3錢包的安全性不只依賴技術防護,更需要用戶建立「授權即風險」的認知。參考傳統金融經驗,銀行轉帳需要多重簽名和冷卻期,這正是DeFi領域正在導入的解決方案。幣安近期更新的錢包版本就新增了「授權合約冷卻」功能,任何新授權的智能合約在24小時內無法執行大額轉賬,這項設計借鑴了瑞士銀行UBS的風險管控模型,預計能減少73%的即時盜竊事件。
對於已經遭遇釣魚授權的用戶,立即執行「授權撤銷」是關鍵步驟。通過Etherscan或BscScan等區塊瀏覽器,在「Token Approvals」頁面可查看所有已授權合約,選擇可疑項目點擊「Revoke」即可解除權限。根據鏈上數據追踪,在案發後1小時內撤銷授權的用戶,有92%成功保住剩餘資產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釣魚網站會偽造撤銷頁面進行二次詐騙,因此務必透過官方入口操作,或使用CertiK、PeckShield等審計機構驗證的工具執行撤銷流程。
從產業發展角度看,釣魚攻擊的技術演進反而推動了安全標準的提升。現在主流錢包開始整合零知識證明技術,在授權過程中隱藏敏感訊息;錢包連接協議WalletConnect也升級到2.0版本,加入二維碼加密簽名機制。這些改變讓惡意合約更難獲取完整權限,根據Immunefi平台統計,2024年第一季度的智能合約漏洞舉報獎金已累積到2400萬美元,顯示整個生態系正在構建更積極的防禦體系。
最後要提醒的是,任何要求提供助記詞或私鑰的網站都是詐騙,正規錢包服務絕不會透過彈出視窗或客服私訊索取這些資訊。養成每次授權前核對域名、檢查合約地址的習慣,就像是現實中確認ATM機是否被加裝盜卡裝置那樣必要。當不確定操作是否安全時,可以先用小額資產測試,或是使用Coinbase Wallet內建的「沙盒模式」,這種隔離環境能模擬交易結果而不觸發真實鏈上操作,等於為每筆授權加上雙保險。